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第一章 现代化建设新进程 |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 |
第三节 “十二五”发展目标 |
第二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
第一节 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业 |
第二节 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 |
第三节 优化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
第三章 建设创新型太仓 |
第一节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第二节 加快建设教育强市 |
第三节 打造创新型人才高地 |
第四章 太仓港建设与发展 |
第一节 完善港口支撑体系 |
第二节 推进港口转型升级 |
第三节 优化港口发展环境 |
第五章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
第二节 构建对外开放新优势 |
第三节 开创接轨上海新局面 |
第六章 建设现代化最佳宜居城市 |
第一节 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
第二节 拓展提升主城功能 |
第三节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
第四节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第五节 建设生态宜居环境 |
第七章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发展 |
第一节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
第二节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第三节 增强文化软实力 |
第四节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
第五节 加强民政福利事业 |
第八章 加强社会公共管理 |
第一节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
第二节 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
第三节 保障社会公共安全 |
第九章 规划保障和规划实施 |
第一节 加大经济调节力度 |
第二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太仓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太仓市委关于制定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太仓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目标任务和政策取向,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现代化建设新进程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规划期间,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有效应对国内外复杂宏观环境的严峻挑战,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综合实力列全国百强县市前十位,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3亿元(预计数,下同),“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9.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48万元,比2005年增长1.35倍;财政总收入18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1.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4.9%,比“十五”期末提高9.8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8.6%;工业产值190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2.7%,其中规模工业产值占比提高到77.9%。“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92亿元,总投资比“十五”增长1.46倍。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两带一圈”产业布局推动了产业集聚发展和结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05年的5.0:60.4:34.6调整为2010年的3.7:57.4:38.9。现代制造业体系正在加快形成,2010年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2.4%;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比“十五”期末提高4.3个百分点,入选“中国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十佳区县”;高效农业占比超过60%,连续四年荣获省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市称号。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新区被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每万人拥有各类人才1700人,累计拥有省级研发平台20家。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提高,保持了43.5万亩基本农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1%。
“两篇文章”成绩优异。港口发展跃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新建万吨级以上泊位16个(集装箱泊位8个),累计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28个(集装箱泊位10个),集装箱吞吐能力达435万标箱;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往来,与台湾高雄港缔结合作港;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8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220万标箱,年均分别增长39.6%和54.3%,对苏南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沿江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在巩固提升石油化工、电力能源、高档造纸等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新能源、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呈现良好的集聚发展态势,成为省特种专用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接轨上海成效凸显。区域联动日益深化,与嘉定区签订了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贯通了嘉浏高速、沿江高速,开通了对接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嘉定城北路站的沪太快线。建立上海招商平台,共引进沪上项目535个,总投资额155.44亿元,约占全市引进内资的30%。借重世博效应,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以江苏省唯一的上海世博会游客集散中心为平台,提升了太仓知名度。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扎实推进行政权力公开运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有序推进;金融业改革与发展步伐加快,企业上市取得历史性突破,“锦凯纺织”、“天顺风能”成功上市,另有1家公司通过发审会审核、2家公司进入发行审核期,太仓港港口开发建设投资公司成功发行企业债券。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共有22家央企、17家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33.63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94.2%。2010年,完成进出口总额82.62亿美元,其中出口38.95亿美元,外贸出口依存度达36.1%。新区德资企业集聚近150家,被授予我国首个“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共引进内资项目2760个,投资总额超550亿元,一批超大型新兴产业项目成功入驻。
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现代化中等城市框架基本拉开,主城建成区面积扩展到近50平方公里,2010年城市化率提高到58.7%。老城区改造建设加快,核心区彰显繁华气象。新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三期完成整体规划,与陆渡实现三统一。科教新城风情水街海运堤一期投运,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核心的科教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建设有了良好开端。新港城核心区道路框架基本形成,中央商务区初具形态。各镇规划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功能不断完善。积极推进“三集中”、“三置换”工作,新农村建设成效突出。“十一五”期间,创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65个,占全市总村数(含涉农社区)的61.9%,高标准建成82个多功能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重大交通、水利、绿化、环保、电网、信息化等工程项目全面完成,长江新水源地工程启动建设。生态环境持续优化,被列入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市、省节水型城市称号和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全面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403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2.7%和11.4%。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水平全省领先,成为全国县级唯一的“创新实践研究基地”,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2.31%。获评十大“中国最关爱民生的城市”、十大(县级)“最具幸福感城市”,列“中国民生建设百强县(市、区)”第4位,成为长三角首个“富裕型中国长寿之乡”。教育水平整体快速提升,率先获得省现代化建设教育先进市称号。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完成了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工程。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成为国家重要赛事基地之一。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健康城市优秀实践奖。人口与发展南南合作中国项目办事处成功入驻太仓,中国生殖健康产业基地——“太仓国际技术合作”挂牌成立,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大力推进经济适用房安居工程,建立了廉租房保障制度。深入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和文明创建活动,执政能力不断提升,城市文明内涵不断丰富。积极推进“平安太仓”、“法治太仓”建设,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区)、省社会治安安全市,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附表1 太仓市“十一五”规划指标执行情况表 |
||||||||
指标类别 |
指 标 名 称 |
2005年基数 |
2010年目标值 |
2010年预计 |
||||
经济发展 |
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 |
13.9 |
15左右 |
19.6 |
||||
人均(按户籍人口计)地区生产总值(元) |
65797 |
120000左右 |
154800 |
|||||
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15.1 |
>18 |
24.9 |
|||||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4.6 |
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
38.9 |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
14.5 |
30~35 |
19 |
|||||
社会发展 |
城市化水平(%) |
57 |
65(老口径) |
58.7﹡ |
||||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1.5 |
2 |
2 |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52.5 |
55 |
66 |
|||||
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 |
2.87 |
低于苏州平均水平 |
2.31 |
|||||
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
95.7 |
99 |
100 |
|||||
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 |
98.1 |
>99 |
99.6 |
|||||
常住人口总规模(万人) |
60.5 |
80 |
70 |
|||||
人民生活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6700 |
>24000 |
30325 |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8700 |
>13000 |
14403 |
|||||
恩格尔系数(%) |
33.2 |
<35 |
34.4 |
|||||
资源环境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标煤) |
0.81 |
比2005年下降20% |
比2005年下降21% |
||||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亩) |
43.5 |
≥36 |
43.5 |
|||||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78 |
>85 |
92.3 |
|||||
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40.8 |
42 |
44.53 |
|||||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分) |
92.8 |
>90 |
96.5 |
|||||
﹡注:城市化水平“十一五”目标为原统计口径,2010年目标值按新统计口径计算,实际水平已超原统计口径目标值。 |
||||||||
附表2 “十一五”规划重大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情况评估表 |
||||||||
序号 |
项 目 名 称 |
牵 头 |
执行情况 |
|||||
1 |
大半泾地块工程 |
重点工程发展有限公司 |
2009年底前投入使用。 |
|||||
2 |
新港城行政中心 |
港区 |
港区行政服务中心、联检大楼投入使用,4幢商务楼公开销售,康来特大厦结构封顶,邻里中心大楼在建。 |
|||||
3 |
太仓市文化艺术中心 |
文广局 |
建成。 |
|||||
4 |
广播电视中心 |
广电总台 |
建成。 |
|||||
5 |
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 |
广电总台 |
完成。 |
|||||
6 |
客运中心、公交枢纽站 |
交通局 |
建成投运。 |
|||||
7 |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
教育局 |
一期建成投运,二期在建。 |
|||||
8 |
社会化养老硬件建设项目 |
民政局 |
社会化养老工作有序推进,沙溪、浏河、浮桥福利院投入使用,娄东、新安、沙溪老年护理院建成投运。 |
|||||
9 |
一院迁建、二院三院改扩建、港区医院新建、重点镇卫生院改造 |
卫生局 |
一院建成,二院改扩建工程建设进行中,三院二期工程完成并投入使用,浏河、沙溪、璜泾三大中心镇医院建设中,港区医院前期准备中。 |
|||||
10 |
儿童乐园 |
旅游局 |
弇山百乐园一期建成投运。 |
|||||
11 |
郑和滨江旅游度假区 |
浏河镇 |
方案论证中。 |
|||||
12 |
郑和公园 |
港区 |
建成投运。 |
|||||
13 |
金仓湖生态项目 |
城厢镇 |
一期投入运行,成功入围“世博”主题体验之旅。 |
|||||
14 |
市区体育中心 |
体育局 |
建成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及训练馆、武术馆、灯光塑胶门球场等。 |
|||||
15 |
各镇室内综合性体育活动场所 |
各镇 |
各镇完成体育健身中心,内设健身房、棋牌室、乒乓室等。 |
|||||
16 |
新建第三水厂,开辟浏河口长江新水源地 |
水利水务局 |
开工建设。 |
|||||
17 |
港区污水处理工程 |
港区 |
工程于2007年5月建成,8月投入运行,现正常运行。管网配套等工程继续推进中。 |
|||||
18 |
新区污水处理工程 |
新区 |
工程于2006年11月建成并投入运行,现正常运行。管网配套等工程继续推进中。 |
|||||
19 |
城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 |
水利水务局 |
工程于2006年12月建成并投入运行,现正常运行。管网配套等工程继续推进中。 |
|||||
20 |
各镇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建设 |
各镇 |
主体工程均完成,浏河、沙溪、璜泾、港城日处理能力均达到1万吨,双凤达到0.5万吨。管网配套等工程继续推进中。 |
|||||
21 |
规划确定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 |
水利水务局 |
完成长江江堤加固工程7.737公里,荡茜河枢纽主体工程完成,圩区治理工程、城区河道疏浚工程、农桥改造工程均完成目标任务。 |
|||||
22 |
规划确定的重大交通工程项目 |
交通局 |
协星公路、204国道主线(含杨林塘段)、S338延伸段、S339复线(沿江高速以东段)、太沙公路(南段)、岳鹿公路(新港公路以南)等建成通车。 |
|||||
23 |
500KV昆太输变电工程及其他重大电网工程项目 |
供电公司 |
完成了500KV昆太开关站相配套的三条输变电线路工程,220KV庆丰输变电工程及扩建工程、香塘变扩建工程、娄东变增容工程,110KV胜泾输变电、王秀输变电、荡茜输变电、长桥输变电、城中输变电、开发区输变电工程和110KV东林变、浏河变扩建工程等项目。 |
|||||
24 |
太仓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太仓市公共信息亭建设 |
发改委 |
太仓市公共信息亭建设因社会需求不足,缺少足够的配送链等原因不适宜在现阶段建设。太仓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项目于2007年建成,同年10月通过省级专家组验收并投运。 |
|||||
25 |
垃圾焚烧发电厂 |
城管局 |
2006年正式建成投运,目前运行情况良好。 |
|||||
26 |
沿江、沿河、沿主要交通干道生态林带建设 |
水利水务局 |
“十一五”期间共新增林地绿地7.76万亩。 |
|||||
27 |
城市绿地系统和森林公园建设 |
规划建设局 |
滨河公园(新浏河风光带)西段建成,新增绿地6.7公顷;盐铁塘景观带基本完成;城区众多小游园提档改造完成;郑和路、人民路、上海路、滨河路等道路进行了拆墙透绿改造;金仓湖公园一期建成投运;城区道路进出口绿化建设提档。 |
|||||
28 |
新区总部经济商务区建设 |
新区 |
基础设施配套工作全面展开,太仓发展大厦投入使用,雅鹿城市广场基本完工,奥森尚座主体装修,太古城项目、能源大厦、质监大厦开工建设。 |
“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经验弥足珍贵。这是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团结奋斗的结果;是不断解放思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好以港强市和接轨上海两篇文章,坚持率先发展、创新发展的结果;也是认真践行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积极创先争优,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结果。客观分析、冷静审视“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重点产业的布局、新兴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资源环境矛盾的破解、相关政策的配套落实等仍有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亟待改进;自主创新能力还不适应转型升级的要求,创新条件、载体和平台建设还很不完善,高层次创新人才偏少和人才总量规模偏低的矛盾比较突出;社会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加快提高城市化水平、城乡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加大;体制机制还不适应现代化要求,需进一步加快创新。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世界经济进入复苏阶段,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随之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进程不断加快。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苏州正进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三区三城”的关键时期。太仓总体上和周边地区一样,进入以经济结构优化、创新发展加速、转型升级攻坚、城市功能拓展、民生福祉提升等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新阶段,太仓港的快速崛起、接轨上海战略的深入推进、创新型经济的突破发展、城市新格局的加速形成、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全面提升等,将成为太仓在这个新阶段的最大亮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充分认识、准确把握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抓住国际国内重大发展机遇,立足现实基础,着力拓展自身优势,更好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一切发展力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率先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进而加快迈入更高发展阶段。
第三节“十二五”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富民惠民为根本,大力实施“创新引领、以港强市、接轨上海、城乡一体、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兴港口城市和最佳宜居城市。
基本原则。“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率先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经济总量优势、加快建设经济强市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加强规划引导,明确目标任务,落实攻坚措施,在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推动下,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把加快科技进步、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把突破发展新兴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把打造人才优势作为第一方略,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优化经济结构,着力发展教育事业和壮大人才队伍,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把稳定外需和扩大内需相结合,实现内外需协调发展;把推进城镇化和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相结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推进制造业高端化相结合,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竞相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强化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和谐发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系统化的民生制度体系,着力提高居民收入,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综合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群众普遍过上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主要由经济发展、转型创新、公共服务、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五大类28项指标组成,其中预期性指标21项,约束性指标7项。
经济发展。经济保持更好更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5%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左右,“十二五”期末,港口货物吞吐量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600万标箱。
转型创新。经济结构明显改善,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十二五”期末,高效农业比重6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6%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0%左右,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0%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3%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60%左右,专利授权量期内累计16000件。
公共服务。建立完善、高效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期末,高等教育毛入学率70%,人才贡献率45%左右,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0.2平方米以上,人均公益性公共体育设施面积3平方米以上,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5.5张以上,千名老人拥有社会养老机构床位数35张,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100%,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期内累计27万平方米。
人民生活。人民生活整体迈向比较富裕阶段,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十二五”期末,常住人口总规模90万人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0元以上,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41%左右,社会登记失业率3%左右。
资源环境。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万元GDP能耗下降率、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削减率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均完成上级下达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少于48.3万亩。
附表3 太仓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
2010年 预计 |
2015年 目标值 |
指标 属性 |
监测 责任部门 |
|
经济 发展 |
1.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 |
19.6 |
15左右 |
预期性 |
统计局 发改委 |
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速度(%) |
28.6 |
16左右 |
预期性 |
财政局 |
|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速度(%) |
14.4 |
16左右 |
预期性 |
统计局 发改委 |
|
4.货物吞吐量(万吨) |
8000 |
15000 |
预期性 |
港口 |
|
5.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 |
220 |
600 |
预期性 |
港口 |
|
转型创新 |
6.高效农业比重(%) |
60 |
65 |
预期性 |
农委 |
7.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8.9 |
46以上 |
预期性 |
统计局 发改委 服务业办 |
|
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
19 |
30左右 |
预期性 |
统计局 科技局 |
|
9.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
32.4 |
50左右 |
预期性 |
统计局 经信委 |
|
10.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2 |
3左右 |
预期性 |
统计局 科技局 |
|
11.科技进步贡献率(%) |
55 |
60左右 |
预期性 |
人社局 |
|
12.专利授权量(件) |
9150 (“十一五”期间) |
16000 (“十二五”期间) |
预期性 |
科技局 |
|
公共服务 |
1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66 |
70 |
预期性 |
教育局 |
14.人才贡献率(%) |
28 |
45左右 |
预期性 |
人社局 |
|
15.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体育设施面积(平方米) |
0.17/2.4 |
0.2/3.0以上 |
预期性 |
文广新局 体育局 |
|
16.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
5 |
5.5以上 |
预期性 |
卫生局 |
|
17.千名老人拥有社会养老机构床位数(张) |
21.5 |
35 |
预期性 |
民政局 |
|
18.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
99 |
100 |
约束性 |
人社局 |
|
19.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万平方米) |
10 (“十一五”期间) |
27 (“十二五”期间) |
约束性 |
住建局 |
|
人民生活 |
20.常住人口总规模(万人) |
70 |
90左右 |
预期性 |
统计局 |
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30325 |
53000以上 |
预期性 |
统计局 |
|
22.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14403 |
25000以上 |
预期性 |
统计局 |
|
23.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 |
37.9 |
41左右 |
预期性 |
统计局 |
|
24.社会登记失业率(%) |
2.24 |
3左右 |
约束性 |
人社局 |
|
资源环境 |
25.万元GDP能耗下降率(%) |
21 (“十一五”期间) |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
约束性 |
经信委 发改委 统计局 |
26.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削减率(%) |
- |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
约束性 |
环保局 |
|
2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 |
24/10 (“十一五”期间) |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
约束性 |
环保局 |
|
28.耕地保有量(万亩) |
49.9 |
不少于48.3 |
约束性 |
国土局 |
第二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着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形成工业新型化与服务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相互支撑、共同促进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业
坚持创新发展、低碳发展、集群发展、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新型化,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着力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产业能级,努力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快形成现代制造业体系。“十二五”期间,力争打造产值千亿元级支柱产业1个、500亿元级以上支柱产业3-5个,拥有产值超10亿元企业80家、超50亿元企业10家、超100亿元企业5家,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地标性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争取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80件(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8件(只)以上;“十二五”期末,规模企业产值比重明显提高,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0%左右。
突破发展新兴产业。坚持壮大规模与调整结构相结合、自主创新和开放集成相结合、重点突破和系统推进相结合,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精心打造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高地,力争实现关键技术拥有率、产品市场占有率、经济增长贡献率、结构调整带动力的明显提升,努力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引进国内外著名生物医药企业与培植壮大现有企业相结合,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自主品牌的生物医药产品,构建医药研发试验、药品生产、酶制剂产业等三大基地,打造新区的江苏省太仓生物医药产业园,争取成为全省县级市中最具特色和规模的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集聚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重点突破新一代通讯终端和接入设备、LED新光源、物联网相关设备及传感器开发、大型应用软件及嵌入式软件开发等领域,打造以城厢高新技术产业园、沙溪台资科技创新园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群。新材料产业。引导企业通过研发、技改向多性能复合材料、特种功能新材料等新型材料方向转型升级,形成以港区、沙溪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特色基地。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风能产品,加快形成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以港区、新区为主,建立太仓新能源产业园,努力打造全省县级市中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节能服务和环保服务等产业。重大高端装备产业。主攻高端制造环节,提高自主设计、制造和成套生产能力,重点打造港区的新型电力设备、海洋工程、轨道交通、重型装备和成套设备等特种专用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新区的精密机床制造基地。
改造提升优势主导产业。通过转型创新,推进传统产业技术高新化、产业集群化、产品品牌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培育更多的地标企业、名牌产品,力争使大多数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劳动生产率、资源消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石油化工产业。重点构建基础石化产业链和生物化工产业链,加快中化产业园建设,培育和发展临港石化产业特色基地,促进生产基地向研发和生产并重转化,巩固发展润滑油生产基地。纺织化纤服装产业。完善从聚合、纺丝、织造、染整、服装到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鼓励品牌经营,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争创各级名牌,雅鹿率先跻身国内顶级服装品牌行列,蓄势向国际品牌发展;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产业整合和规模扩张。精密机械产业。重点发展高精密度汽车配件、新一代自行车及其配件、空调及其配件、电梯及其配件。以“中德企业合作基地”为核心,推进产品高端化、企业高新化、产业特色化。金属加工产业。加快发展高档铜铝加工材、特种合金等精深加工产品。积极打造双凤的五金加工、城厢的有色金属、港区的钢材剪切等金属加工基地,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电力产业。根据国家政策导向进行调整提高,重点发展清洁、高效、大容量机组,继续实施“上大压小”。高档造纸产业。推进采用先进污染处理技术的纸浆生产及高附加值纸张(纸板)、生活用纸和包装用纸生产线改造建设,加强节能减排,促进行业低碳发展。
推进工业园区特色化发展。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港区以央企、世界500强企业为龙头,建设大载体,培育临江大产业,塑造“园中园”品牌,打造新兴产业高地、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新区着力提升壮大以德企等欧美企业为主的新兴产业载体,打造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创新型开发区;城厢高新技术产业园以光电、电子信息、与汽车产业互动的精密制造、生命科技等为主导产业;沙溪台资科技创新园及香塘工业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延伸发展化纤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浏河镇机电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机电设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璜泾镇加快建设化纤纺织工业园区,做大“中国加弹第一镇”品牌,打造以雅鹿为龙头的品牌服装产业基地;双凤镇重点发展汽车配件、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休闲食品产业。
第二节 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挥“沿江沿沪”的独特区位优势,加快构建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与城市现代化相协调、与经济国际化相接轨、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十二五”期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6%以上;服务业增加值中,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60%以上,消费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25%左右,公共服务业占比15%左右。
着力扩大服务业总量。物流业。围绕打造全市新兴主导产业、建成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的目标,发挥太仓港的区位、成本、发展环境等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完善,提升保税物流功能,建设保税港区。突出集装箱、大宗物资两大特色和国际国内采购、分拨、配送主营业态,构建和完善各具特色的专业物流中心及专业物流基地,推进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和规模化、低碳化发展。积极拓展物流新业态,鼓励和支持工贸企业分离物流服务业务。以建设太仓港电子信息平台为先导,推动物流管理的集成化和智能化。旅游业。构建“一核两带四大板块”旅游空间格局,即城市旅游集散核,沿江和沿新浏河塘休闲旅游带,以金仓湖为中心的活力太仓板块、以现代农业生态园区为中心的生态太仓板块、以沙溪古镇为中心的人文太仓板块、以双凤福地为中心的风情太仓板块。重点打造以郑和文化为主题的沿江旅游综合体,完成沙溪古镇、金仓湖等重点项目建设,争创2~3个国家AAAA景区,把太仓建设成为以长三角为主、辐射全国和国际市场的旅游目的地。商贸业。建立面向国内外市场的现代商贸流通网络,推动商贸业与其他行业联动发展;培育一批集内外贸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商贸集团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零售企业;结合城市建设改造,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商贸网点和市场规划布局。房地产业。鼓励发展以工商业地产、研发创意载体、写字楼和各类园区地产为主的产业地产,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城市的繁荣和能级提升;合理调整住房结构,加快构建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住房保障体系,在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的同时,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金融业。引导构建多元金融架构,健全本地金融组织体系,努力吸引外地银行等金融机构落户,争取外资银行业务,着力扶持地方金融法人机构,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金融服务体系。
着力优化服务业结构。服务外包产业。打造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等服务外包园区,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动漫创意、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等外包服务;支持服务外包企业申请国际资质认证,培育自主品牌,提高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能力和水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产业化,推进软件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服务及数字内容服务,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会展、法律、会计审计、广告、咨询、论证评估等商务服务业,培育知名品牌和规模企业,提升组织化水平。科技服务业。着力引进培育一批创业孵化机构、技术检验检测机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技术贸易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科技风险投融资机构。公共服务业。抓好教育培训、公共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公共交通、市政服务等设施的完善与配套,增强公共服务业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发展的效能,培育与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服务业。
着力提升服务业集聚发展水平。推进服务业重点区域规划、重点项目建设,强化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城市存量资产,结合城市功能定位和交通条件,着力发展商务、创意设计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和现代特色商贸集聚区,做大做强“楼宇经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促进城市功能拓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市区中央商务区、港口物流核心区、科教新城文化产业集聚区、沙溪古镇休闲旅游区、浏河江海河特色产业集聚区,巩固提升太仓物流园、太仓LOFT工业设计园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依托区内骨干企业,构建完整产业链,引领产业发展。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整合资源要素,加快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
第三节 优化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坚持农业“生态、生产、生活、生物”的功能定位,加快调优以优质粮油、蔬菜、林果、特种水产为主导的“四个十万亩”现代高效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名、特、优农产品,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向服务业拓展延伸。“十二五”期末,高效农业比重65%,其中新增亩均效益5000元以上高效农业面积15万亩。
粮食生产发展目标及区域分布。以粮食安全为前提,稳定全市的粮食自给率,兼顾全市的生态需求与抗灾需要。“十二五”期末,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双浮路以北、沪浮璜公路以西地区。重点建设双凤、沙溪、璜泾、浮桥、城厢5个超万亩的优质水稻高产示范区,水稻全程机械化率达80%以上,水稻单产每亩600公斤左右,稻米质量达到省无公害生产标准以上。
蔬菜生产发展目标及区域分布。“十二五”期末,常年蔬菜(含瓜果)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主要分布在沿沪各镇,其他镇适度扩展现有基地。建设浏河-陆渡2万亩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双凤、沙溪、璜泾分别建成规模5000亩左右的高效设施蔬菜示范区,绿色食品比重15%,设施蔬菜年亩均效益力争达到1万元左右。
林果生产发展目标和区域分布。重点发展高效特色林果基地,“十二五”期末林果总面积达8万亩。浏河、陆渡、城厢镇规划发展以葡萄、枇杷、桃、梨为主的精品特色果园,新增果园面积1万亩;新港路两侧规划建设生态公益林及苗木基地;沙溪、璜泾镇规划新增5000亩花卉苗木,市现代农业园区打造月季产业基地,培育形成花卉苗木产业。
水产生产发展目标及区域分布。淡水养殖面积稳定在6万亩左右,水产品总产量稳定在3万吨左右,其中淡水养殖产量1.4万吨。东部长江沿岸形成以中华绒螯蟹为主的特种水产养殖区域;依托浏河一级渔港,形成年吞吐量5万吨以上的海水产品批发交易中心市场。西部依托圩区湖泊资源,打造万亩规模化无公害生态养殖区,重点发展青虾、中华鳖及无公害常规鱼等绿色水产品,探索水产与水稻共作的生态立体养殖技术,大力发展观赏、垂钓、旅游等都市休闲渔业。
畜牧业按照生态养殖和标准化建设要求,控制规模,提高质量,减少污染,有序发展。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市现代农业园区进一步突出产业特色,提升科技水平,完善物质装备,全力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规模力争拓展到1.2万亩以上,形成生态高效农业、生物科技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园区。建设太仓苏台农业合作创业园。积极探索依托农产品加工带动型工业反哺农业的园区建设新模式,大力引进和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园区经济实力。加快推进各镇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努力在粮食、蔬菜园艺、特色水产、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方面形成新的亮点,实现区域内产业布局成片,推动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
第三章 建设创新型太仓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人才对提升发展质量的支撑作用,力争率先建成创新型经济发达、创新人才集聚、创新特色突出的创新型城市。
第一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力打造国内县域经济中领先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推进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申报和创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承担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任务。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共建技术开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等多种形式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创造、引进、吸收和推广新的知识和技术,推动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创新型示范企业、科技型成长企业。重视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工作,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十二五”期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300只,新建3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机构。
加快创新载体和公共平台建设。按照聚焦重点、优化布局、服务产业、实现跨越的要求,加速科技载体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支撑平台服务能力转型提升。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中心等知识创新载体落户太仓或创建分支机构,整合资源、借助外智、联合创建太仓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推进科技创业园、软件园、LOFT工业设计园、健雄学院科技园功能提档,切实发挥科研孵化、成果转化、产业提升等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现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功能,支持具有一定创新实力和规模的骨干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在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优势产业领域建设实用性产业研发、检测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建设太仓科技馆,推进科技服务中心和科技中介机构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十二五”期间,新增5~8家较高层次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5家省级以上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府对科技研发、孵化、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逐年提高科技投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鼓励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探索组建政策性科技担保公司。加快调整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科技人员、研发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开发新技术的积极性,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十二五”期间专利授权量达1.6万件。积极培育创新氛围,建立有利于创新资源快速集聚、创新合力快速形成、创新成效快速凸显的文化和制度环境,推动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显著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节加快建设教育强市
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统筹规划逐步扩大义务教育年限,坚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高中教育多元特色发展,创新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切实提高教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优化教育资源,统筹解决“城市人口、农村人口、流动人口”教育问题,充分发挥城市教育对农村教育的带动作用,统筹城乡教育的规划、学校建设、教师配置,创建省首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采取多种形式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加快推进新区、港区、科教新城三大教育园区的规划建设,整体提升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
注重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建立与太仓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服务体系,提高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推进各类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和教材改革,推行学历与职业资格的“双证书”制度,深化“定岗双元”模式实践,为企业培养急需的技能人才。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完成二期建设,力争跻身省示范性高职学院行列。创建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促进太仓职业教育质量和基础设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技工比例趋向合理、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和创业人才显著增加。
加快教育改革创新。创新人才培养、办学和教育管理体制,着力构建“制度科学、特色鲜明、权利平等、机会公平”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力量办教育,推动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改革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推进教育与教学模式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娄东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切实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终身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终身教育网络。扩大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第三节打造创新型人才高地
培育发展人才队伍。强力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积极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人才培育机制。优化和整合人才培育资源,加快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培养研究型和复合型人才。积极组织实施“522”人才工程等各级、各类人才工程、人才计划,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支能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千方百计引进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的高端人才;大力引进和培育支撑产业发展的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快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开拓精神的新型企业家队伍;加强职业经理人队伍培育。加快培养本土适用人才,着力培育出具有本地特长、能为本土发展献大智、出大谋、成大业的一代精英。“十二五”期间,引进、培育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0人,紧缺人才2000人,技能突出和重点人才5000人,全市户籍人口人才拥有量2500人/万人。
优化招才引智工作。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构建多元化的引才网络,加强人才市场和引才队伍建设,加大海外招聘力度,给予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长期稳定的支持。探索“项目+人才”的新型招聘模式,通过高水平项目的引进和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吸引各类人才到太仓就业、创业,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承载能力。建立人才和智力引进的柔性平台,抓好“科技镇长团”工作,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推动政府、企业与高等院校开展政产学研长期合作。完善人才安居宜业宜学环境,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建设,落实高层次人才生活保障待遇。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业绩和素质为导向的科学的人才选拔使用、评价、分配、激励机制,大力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营造“尊重知识、珍惜人才、鼓励创新、崇尚创业”的良好氛围,努力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最佳城市”。
第四章 太仓港建设与发展
“十二五”期间,太仓港要以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集装箱干线港、江海联运中转枢纽港、江苏第一外贸大港和打造现代化、标准化、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海港区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推动、全市共建方针,继续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为苏南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发挥积极作用。“十二五”期末,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600万标箱。
第一节 完善港口支撑体系
扩大港口规模。适度超前建设发展,实施集装箱四期、华能煤炭泊位、岸线调整、港口支持系统等重大水运泊位项目和涉水工程项目。“十二五”期间争取建成投运泊位32个,其中万吨级泊位13个(集装箱泊位4个),形成吞吐能力5535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200万标箱),累计形成吞吐能力1.5亿吨(集装箱累计吞吐能力635万标箱),为集装箱干线港提供一流装卸平台,建成长江航道南京以下港口最大的煤炭储运中心、长三角粮食物流重要的节点城市。
完善集疏运网络。坚持港口、公路、铁路、水路综合集疏并举,城市生产交通和港口集疏交通分离。加快疏港高速、锡太高速、苏昆太高速公路东延工程,形成疏港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全面互通及与港口作业区衔接;依托沪通铁路启动规划建设太仓港支线工程,贯通海铁联运通道,大幅度提高对外疏港交通能力;拓宽改建338省道,利用339、224省道及沪浮璜公路解决向苏、锡、沪缓冲辅助疏港交通;加快建设贯穿四个功能作业区的港外大道,缓解港区内部集疏运压力;抓紧实施杨林塘整治及吴塘河配套工程,发展水道货物分流,减轻陆路集疏运压力。通过公、铁、水“三路并进”,实现海、公、铁联运综合发展。
第二节 推进港口转型升级
坚持开放发展。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船务公司的战略合作,推进港口向以现代物流为特征的第三代港口转型。更大力度开辟航线航班,加密日本、台湾、韩国等近海、近洋航线,拓展美西、欧洲等远洋航线。深入推进区港联动,把区港联动和无水港的范围拓展到苏中等地和外贸进出口总额较大的开发区;扩大与长江中下游港口物流企业的合作,通过构建长江舶运快线,吸引箱源集聚。
创新营运管理。加快港口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整合资源,搭建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依托货物集散中转,建设物流商贸交易平台,推进一体化经营,打造统一品牌,做大港口经营主体,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注重以先进设备和信息技术提高港口企业生产效率、管理水平和泊位利用率。
建设“绿色”港口。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和“节约、环保、绿色”的港口建设经营理念,建立健全与港口发展相适应的节能减排工作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加大节能减排的实施力度和监管力度,确保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及各项环保指标、绿化率等达到或好于“绿色”港口指标要求。注重对港口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化岸线规划,突出岸线资源的开发保护,抓好栈桥式泊位浅水水域和入江口门的开发利用,挖掘岸线潜力,提高公用岸线的利用率。
第三节 优化港口发展环境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根据港口建设规划,加快集卡停车场、集装箱危险品堆场、锚地扩容、疏港内部通道、港口支持系统、港口安全和水上搜救设施、港口信息中心、口岸查验中心等建设,完善港口基本功能,提升港口能级。
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加强海事、海关、国检、边检、口岸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形成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服务更好、通过更快的竞争优势。提升保税物流中心功能,推进重大物流项目和专业市场建设,推动物流企业、航运企业、金融机构以及与港口航运相配套的船代、货代等中介服务类企业集聚太仓港,尽快形成太仓港物流业的品牌特色。注重人才培育和引进,造就一支懂技术精管理的人才队伍。
加大全市共建力度。加强规划引领,全市性的重要规划的编制,要充分考虑太仓港的地位作用及发展需求;注重港口、港区、港城发展建设规划之间以及与市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加大基础设施、政策性扶持、金融、人才等资源向太仓港倾斜的政策保障。根据港口发展需要,适时调整部分行政区划。
第五章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加快改革攻坚步伐,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区域合作水平,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规范行政行为,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重大行政决策实施情况评价机制和行政绩效考核机制,创新行政执法模式,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组织实施沙溪镇的省强镇扩权改革试点工作。深化社会事业改革,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从制度上保障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推进金融资本市场发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信贷投放结构,完善创新创业投融资环境,推动开展新型金融业务,鼓励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推进股权投资发展。推动资本市场跨越发展,落实好扶持企业上市的各项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境内外、首发借壳等多渠道、多形式上市,“十二五”期间力争有3~5家企业实现上市;推广使用合适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扩大市场融资规模。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完善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政策措施;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利用生产要素、公平开展市场竞争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建立健全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创业服务、市场开拓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民营经济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启动新一轮民营经济提速计划,打造地标性的民营企业和品牌,着力提升民营经济整体素质。
第二节构建对外开放新优势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研究制定促进科技兴贸、提升出口竞争力的政策措施,切实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出口,继续稳定比较优势产品出口,不断扩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比重。大力支持先进技术、关键装备的进口和能源、原材料等重要物资的进口。抓住国际市场放宽服务贸易准入的机遇,提升服务贸易比重。在巩固已有出口市场的同时,努力拓展新兴外贸市场,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境外营销网络。完善由政府、行业组织、出口企业共同组成的外贸信息系统和贸易争端应对机制,引导企业加强国际贸易规则的应用,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把利用外资与促进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结合起来,提高引进外资的产业层次和技术含量,努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资源节约、环境污染小的项目和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竞争力的项目。大力拓展利用外资领域,全面提升三次产业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强化对欧美、日韩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招商工作,打造新的外资特色产业高地。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招商引资考核评价体系。
加快发展对外经济。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境外投资发展计划,引导企业以合资、合作及独资等方式实行对外投资。优先进入有资源、有市场、有效益、有优惠政策和双边关系友好的重点国家和地区,优先输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以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项目,优先支持实力雄厚、管理科学、外向度高的企业先走一步。积极争取金融、保险资金等扶持,提高走出去企业抗风险能力。鼓励企业到境外融资,开拓海外资本市场,做强做大企业。
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强化“三区”和各镇开发区功能定位,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开发区“两次创业”,提升集聚、服务和创新功能,实现由规模扩张为主向以质量提升、要素和功能整合为主转变。推进太仓港开发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功能叠加、资源共享和优势再造。继续拓展保税、通关、物流、商品展示、贸易服务等功能,把开发区打造成新型工业化先行区、科技创新先导区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太仓港经济开发区力争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第三节开创接轨上海新局面
推进规划建设对接。积极放大与上海的同城效应,主动进行区域发展等重要规划对接。按照上海郊区新城标准,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功能配套完善。按照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配套组合港的要求,加强港口功能对接。以沪通铁路、轻轨延伸为重点,共同推进太仓交通设施现代化,实现区域一体化高水平无缝对接。
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对接。提升产业对接层次,重点引入上海高科技项目、新兴产业项目和有利于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的项目。利用上海科技、人才资源,联合建立科研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后世博”效应,打造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延伸基地和休闲度假基地。
加强社会领域合作。以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建设上海“后花园”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交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政策对接和资源引入,提升我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完善合作机制。加强政府、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推动建立行业协会及其他民间组织之间的合作交流机制,以协调区域行业发展规划、市场开发、社会公共服务等为重点,实现合作双赢。利用上海平台,加快推进太仓全方位参与长三角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更好地发挥太仓港对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支撑服务作用。
第六章 建设现代化最佳宜居城市
抢抓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机遇,着力在更高层次上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推进新一轮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发展承载力,把太仓建设成为功能更加完善、居住更加舒适、环境更加优美的现代化最佳宜居城市。“十二五”期末,全市常住人口90万人左右,城市化率达到苏州市平均水平。
第一节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发展战略,融合“两带一圈”现代产业发展布局,推进新型城市化,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港城为副中心、三个各具特色的现代新型小城市(沙溪、浏河、璜泾三个中心镇)为组团的城市空间发展新格局。
主城:按照中等城市的规划目标,统筹新区、城厢、科教新城、陆渡、双凤等板块,先期形成城中、科教新城、陆渡、金仓湖四个组团。重点向东拓展空间,延续南向发展态势,优化北部空间格局。发展定位是宜居之城、商务之城、创新之城。坚持在城市形态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实现与上海的高水平对接。城中组团重点实施旧城更新与新区拓展完善相结合的发展策略,培育生活和城市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的城市核心区,承担城市主中心功能。科教新城组团积极构建科教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打造智慧新城和乐居新城,成为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的创新型城市先行区。陆渡组团重点培育对接上海的商务功能集聚区,借助新浏河风光带及快速公交建设,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商务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新区。金仓湖组团规划建设集旅游度假、运动休闲、高品质居住、都市生态农业为一体的特色组团。双凤作为主城远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在规划建设上突出呼应主城发展,保留足够的绿色开畅空间,注重生态保护和特色化发展,打造农业发达、工业先进、商贸繁荣的现代化城镇。
沙溪镇:发展定位是集文化旅游与工业发展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小城市。按照人口集聚、产业集聚、结构合理、体制创新、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尽快形成城市形态框架,拓展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化水平。突出古镇保护,城区中心向南拓展,大力发展服务业和生活居住。工业主动对接太仓港,重点向东、向北拓展,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加速壮大经济规模。
浏河镇:注重与上海毗邻地区的协调和衔接、江海文化的挖掘和弘扬,发展定位是以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生态宜居为主的对接上海、服务港口的现代化滨江小城市。以长江新水源地及其陆域开发为载体,引导城区重点向东发展。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集聚在浏河塘北侧、五号河以南,向东延伸;浏河塘以南以居住及生活服务设施为主。快速推进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滨江新城框架和综合服务功能。
璜泾镇:发展定位是港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域北部商贸物流中心、特色制造业集聚区、现代化宜居宜业小城市。发挥沿江、沿沪通铁路优势,依托港口,重点向东发展。沪浮璜公路以西打造城区中心,形成城市功能,以东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及临港工业。
生产力布局坚持“两带一圈”基本框架,结合新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进一步明确开发重点,完善产业布局,优化提升区域功能特色。
第二节 拓展提升主城功能
第三节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节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五节 建设生态宜居环境
促进生态发展。严格新建项目准入条件,加强规划环评,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生态化转型。鼓励各区、镇建设产业集聚、资源循环、消耗减量、土地集约的低碳与循环经济产业园、生态工业园,打造特色鲜明的循环产业体系、低碳产业体系,努力形成化工、冶金、造纸、机械等产业集群生态产业链,推动新兴低碳产业规模化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产品链,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
构建环境安全体系。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分区、分类管理,建立一批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全面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积极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加大重点减排工程实施力度,努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加大重点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力度,构建人水和谐的生态体系。扩大污水、污泥处理能力,切实提高城市和镇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加强大气污染源控制,全力改善空气质量。强化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监管处置,加强放射源安全管理。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防治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污染,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推进绿色社会建设。巩固生态市建设成果,继续实施蓝天、清水、生态家园、绿色太仓等工程,重点统筹城乡供水网、污水处理网、垃圾处理网、集中供热网、生态绿网建设。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强化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绿色社区和生态示范村。引导绿色消费行为,加快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可持续消费模式,完善市场准入与监管制度,实行环境标志认证,提倡绿色生活、低碳出行、环保选购、低碳化办公。争取在“十二五”期间获得全国人居环境奖和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第七章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发展
顺应城乡居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加强以富民、惠民为根本的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化。
第一节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之间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率先形成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城乡规划编制,实现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有机融合和衔接。构建有利于土地增值收益的机制,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制度。有序推进镇村布局规划实施,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加快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鼓励农户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保障和住房,进城进镇落户。“十二五”期末,农用地集中经营达80%,镇村企业集中度达90%。健全城乡义务教育、文化事业均衡发展机制,逐步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体系。
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统筹推进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灾害防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体、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方便城乡居民共享的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养老服务体系,推进集党建阵地、公共活动、商贸服务、民生服务、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化。科学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完善综合配套设施,提高建设水平,“十二五”期末,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度60%以上。加强被撤并镇区的资源整合配置和管理,发展特色产业园和集中居住区。深入推进农村清洁工程,显著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率,改善优化农村生活环境。
深入推进富民强村。加快形成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落实农民减负增收的各种政策,改善农村创业环境,推进就业、创业、产业、物业并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优化配置农村资源,贯彻落实村集体留用地政策,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抓好“五大合作”规范化建设,完善集体经济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村资源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推动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十二五”期末,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化覆盖率100%,承包土地置换股权面积达到80%,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5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平均达到600万元左右。
第二节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积极扩大就业。以扩大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推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进一步完善创业贷款、创业补贴、创业基地等政策。建立健全农民转移就业机制;继续实施促进大学生就业计划;健全就业援助制度,重点扶持双失业职工、城乡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就业与创业能力。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规范企业劳动用工行为,建立多样化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十二五”期间,社会登记失业率3%左右,每年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500人,安置困难群体实现就业1000人;所有社区(村)实现“充分就业社区”;每年新生劳动力就业率达90%以上。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统筹城乡社保,规范失地农民“土地换保障”政策,实现城乡社保体系并轨。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机制,逐步形成适应多层次需求的养老保险体系,努力实现各类基本保障项目的全覆盖。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加大对困难群体及大重病患者的救助力度,逐步提高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完善医保关系的流动服务,实现职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保障项目、待遇标准、医疗救助、管理制度等“五个统一”。建立涵盖城乡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
切实增加居民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健全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系,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稳步提升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缩小收入差距。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和基本养老金标准;促进企业建立健全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劳动报酬;全面落实增加农民收入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劳动者通过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通过自主创业、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收入,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资产性收入,保障合法的投资性收益和资产升值。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困难家庭和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创新住房保障模式,健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制度,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加快城乡居民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舒适度。不断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加强城乡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民消费由生存型逐步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降低恩格尔系数和教育、医疗等支出比重。
第三节 增强文化软实力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重塑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大力塑造“精致和谐、务实创新”的太仓城市精神。确立“公众共建共享”的城市公共文明建设理念,围绕“文明城市,美好生活”的愿景,全面实施 “文明太仓”市民大行动,大力推进文明素质教育、文明风尚弘扬、文明交通倡导、文明服务推广、文明环境建设、文明创建示范等行动,建设文明、美好、幸福太仓。加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繁荣文化事业。全面推进“文化太仓”建设,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市、镇(区)、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达标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创作生产更多的文化精品,加强文艺阵地建设,建立健全镇级文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物管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沙溪古镇争取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推进文化创新,着力提升广电、新闻出版等行业的创新能力,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注重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重视地方志编纂工作,全面推进数字档案建设和民生档案的集中管理。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拓展“郑和航海起锚地”、“江南丝竹发源地”、“娄东画派发祥地”、“牛郎织女降生地”等四大品牌的影响力。继续做好特色文化乡镇(团队、学校、家庭)的申报工作,力争成功申报致河塘、浏河塘景观片区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推动文化“走出去”,策划组织一系列太仓特色的文化精品,扩大和加深与国外友好城市及港澳台地区的文化合作交流。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以“创意太仓,活力家园”为主题,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印刷复制业、演艺娱乐业、新兴媒体业等六大重点产业。逐年加大政府对文化发展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各项引导资金的扶持作用。建立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培育机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集聚文化产业资源。壮大市场主体,发展领军企业,推进重点项目,加快形成产业联动效应和规模优势,把太仓建设成为以创意与研发为引导、印刷与媒体为支柱、生态与休闲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先进城市。力争“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高度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着力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举办好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建立体育运动项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加快体育场馆多元化经营,培育发展体育产业。规划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太仓体育中心,各镇(区)提档完善全民健身中心,管理区建设健身分中心,住宅小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及有条件的公共活动区域设置健身活动场所及设施。
第四节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全面落实政府免费提供的基本和重大卫生服务项目;创新医疗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多元化需求的集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现代医院管理、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为一体的医疗卫生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创新,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坚持中西医并重,积极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理调整市、镇(区)、社区(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形成以市级医院为龙头、中心卫生院为纽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阵地的完善的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医疗卫生由治病防病向防病治病转变。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监管和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检测和防控。镇、村卫生机构实行一体化管理,培养和建设一支满足农村居民健康需求的实用型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实施医疗卫生重点工程,建立市公共卫生中心,规划建设港区医院、科教新城医院,推进市三院向精神卫生中心转型。力争“十二五”期末,主要卫生指标接近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本世纪初水平。
第五节 加强民政福利事业
大力发展民政福利事业。实施分类施保,完善医疗、教育、住房等单项救助政策,加强对困难群众的综合帮扶。落实残疾人就业保护政策,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形成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体系。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慈善和公益事业,举办公益性福利设施,建立社区义工站。落实优抚政策,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改善民政民生综合设施;深化殡葬改革,加快镇(区)安息堂建设。
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采取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健全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实施养老实事项目。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居民志愿互助服务、市场提供服务相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展医疗健康、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紧急援助等服务功能。建立各级老年活动中心(场所),办好老年大学,丰富和关爱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弘扬敬老风尚。力争“十二五”期末千名老人拥有社会养老机构床位数35张,其中全护理、半护理服务床位占比不低于苏州市平均水平。
第八章加强社会公共管理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保障社会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节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加强人口管理。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口发展实现人口总量调控到结构性调控的战略性转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鼓励人口向港城和三小城适度集聚。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全面保障儿童优先权利。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优化妇女发展综合环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与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的人口计生工作机制、人口安全预警机制,健全计划生育养老补贴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权益保障机制。整合人口信息资源,构建全员人口信息平台,建立部门间信息协调机制,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共建共享制度。
完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把“世代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框架,实施“世代服务”延伸工程。加强优生优育工作,实施政府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深入推进人口出生缺陷社会化长效干预机制,积极开展0~3岁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切实提高人口素质。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行政执法长效机制,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流动人口基本项目免费服务全覆盖。
推进人口发展国际技术合作交流。提升CTC国际培训服务平台,积极拓展国家对外援助高级人才研修服务。开展人口领域优势互补的“南-北-南”合作。充分发挥中国生殖健康基地-“太仓国际技术合作”优势,培育发展生殖健康产品的国际教育展示和国际贸易、生殖健康产业的国际技术合作和人才培训。
第二节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加强城市管理法规、体制、能力建设,形成市与区镇管理衔接、行为规范、运转协调、权责对应、调控有力的城市管理体制。加快“数字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空间地理信息平台,重点构建并扩大应用“数字城管”、智能交通、规划土地、环境卫生、水利、应急联动与处置等管理系统,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城市管理网络化、精细化、规范化、长效化,提升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科学组织城市交通,合理建设停车设施,提高公交出行率和交通畅通率。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开展“江苏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县(市、区)”试点工作。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完善基层服务和社区管理网络,推进基层党组织有效覆盖并加强领导。赋予社区更多的管理和服务职责,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构建高效的社区管理工作平台。建立社区利益协调机制,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流动人口办证登记、上岗培训、就业推荐、社会保障、入学服务、计生管理等管理服务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户籍限制,放宽落户条件,推动外来创业、务工人员有序向新市民转化。推进社会组织建设,培育发展文体志趣类、公益志愿类、协调管理类等社会组织,鼓励其合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
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市的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权力机关的职能,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同民主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科协、残联和工商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做好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工作。加强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深化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重要内容的基层民主实践活动,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进农村村委会、城镇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三节 保障社会公共安全
提升公共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立政府应急指挥系统,加快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加强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和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实施分级管理,明确各级责任,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和地方应急预案。强化公共场所应急体系建设,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公众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
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行政执法,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专项治理,杜绝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力争安全生产状况处于苏州较好水平。
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气象、地震、地质和风暴潮等灾害监测预报工作,建立重大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和应急服务体系,重点加强人口和产业密集地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健全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完善社会动员机制,落实防灾减灾措施。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加强食品与药品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加强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建设,不定期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切实保障市民饮食、用药安全。
第九章 规划保障和规划实施
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加大经济调节力度,加强规划管理,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第一节加大经济调节力度
保持投资有效增长。进一步推进投资管理创新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改善投资环境,放宽民间资本准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引导社会资金增加对高效农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环保、社会事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资。重点组织实施现代农业建设、工业转型升级、服务业跨越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建设优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六大工程。“十二五”期间总投资年均增长16%以上,工业、经营性服务业等能持续产出的项目投资占比明显上升。
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完善财政收入分配格局,科学合理控制地方性债务总量,规范使用管理。按照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的原则,合理界定政府支出范围。财政资金优先向民生事业、基础设施、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倾斜。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完善财政审计,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严格控制行政经费增长,厉行节约。
完善政策调控措施。加强产业发展方向引导,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投资重点等信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杠杆,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促进规划有效实施。科学使用各类产业引导资金,引导银行和社会资金的投入方向,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完善鼓励和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规模,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第二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健全规划管理体制。强化组织落实。本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及重大项目,市政府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和区、镇,并每年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政府实事工程计划、重大项目计划。市各部门按职责分工,将规划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年度计划。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进一步改进考核评价机制,确保约束性指标的落实和完成。健全规划实施报告及监督制度。每年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进展情况向市人大报告,并向市政协通报;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加强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
健全规划实施评估及调整制度。建立健全规范的中期评估机制,对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完成情况及重大项目、重要任务、政策措施等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或国内外环境重大变化情况依法适度修订、调整规划内容。规划实施评估由市发展改革主管部门牵头负责;规划修订、调整方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