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2016年至2020年)是太仓率先建成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现代田园城、美丽新太仓的关键时期,也是商务经济培育新优势、构建新体制、打造升级版的重要阶段。为明确未来五年太仓商务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保障,按照《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件精神,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现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太仓市商务经济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整体发展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十三五”时期的提升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对外贸易总额由2010年的87.0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27.7亿美元,年均增速8.0%,对外贸易总额在苏州市的占比由3.2%提升至4.2%。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初见成效,一般贸易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进出口不断增长。太仓港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级验收,开始封关运作。港口在对外贸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试点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与上海港合作建立江海中转功能平台,港口的服务能力和通关水平进一步提升。产品出口流向更趋多元,与欧盟之间的贸易量近年加速提升,成为重要贸易伙伴,对新兴国家进出口迅速增长。
利用外资难中求进,外资结构更趋优化。太仓利用外资规模有所下降,但仍具较强的吸引力。“十二五”以来,累计注册外资52.3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2.7亿美元。利用外资的结构不断优化,由金属制品业等传统产业逐渐转向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以租赁和商务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引导新总部落户。坚持推进转型升级,引导新总部落户,促进老企业升级,放大总部经济的推动、带动作用。德资企业在太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截止2015年底太仓累计落户德资企业超过220家,德资企业在太仓总投资超过20亿美元,超过90%落户太仓的德资企业先后完成增资扩产;舍弗勒、托克斯等德资企业已经完成多期增资扩产。由德国巴伐利亚州立银行投资1200万美元建设的“太仓德国中心”正在成为太仓德资投资高地建设和对德合作“升级版”打造的重要平台。
境外投资加快推进,对外合作日益活跃。“十二五”以来累计新增境外投资项目达到53个,累计完成中方境外投资额8.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3亿美元。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形式不断创新、领域不断拓展,由贸易合作的初级形式、单一领域向资源收购、股权并购等多种形式和向工程承包、园区建设、产能合作等多个领域延伸,呈现布局广、方式活和层次多的生动格局。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发挥太仓港近洋航线密集和“苏满欧”货运班列开通优势,打造太仓港海铁联运新模式;“互通互联”引领我市多家企业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投资活动。大型成套设备工程承包取得重大突破,天顺风能作为苏州地区为数不多的具备境外工程承包资质的企业境外工程承包业务快速发展。大力士公司的迪拜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积极探索企业抱团出海等创新商业运作模式。
特色平台建设完善,服务外包快速发展。2015年,服务外包合同额达到7.1亿美元,离岸执行合同额达到2.7亿美元,分别为“十一五”期末的4.5倍和4.0倍。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生物医药和工业设计为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集群,集聚了以中美冠科、昭衍为骨干的生物医药产业,以英格索兰亚太区研发中心、韩国世钟汽配研发中心等为代表的研发设计产业,以安软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产业。加强服务外包产业的载体支撑和完善产业发展的服务配套,推进江苏国际创意产业园等载体建设,搭建浪尖华东区全产业链设计创新平台、生物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动高校与外包企业的互动合作,大力整合与组织培训资源,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程保驾护航。我市商务局被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授予“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大学科技园获得 “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称号,中美冠科和昭衍双双入选“2015年服务外包成长型企业”,生物医药产业园获评“2015年服务外包特色产业集聚园区”。
商贸经济快速增长,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太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0年141.4亿元增长到2015年262.6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3.2%。商业布局不断优化,基本形成了人民路商圈、万达商圈、海运堤商圈、森茂汽车城商圈和城西建材家具商圈多点支撑、网络化、差异化发展的城市商业空间布局体系。工厂店成为太仓消费旅游的一张名片,以纺织服装为主的工厂店数量接近百家,雅鹿服饰、东云服饰和科而雅服饰积极探索厂家联营,部分旅行社开始试行“酒店+景点+工厂店”的旅游线路。电子商务产业蓬勃发展,太仓市连续多年位列电商百强县前十。形成包括雅鹿、口水娃等传统企业转型电商,易品惠等自建平台,木瓜传媒等O2O电商,以西本新干线、渤交所、大宝赢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在内的特色电商产业。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被认定为首批省级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西本新干线成功入选江苏省2015—2016年度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大学科技园建立了O2O电商汇平台,LOFT工业园引进淘太仓、安德高等企业,打造O2O电商产业园。成功策划举办了首届太仓特色农产品电商推介会、电商协会沙龙讲座等多项专题活动;加大电商扶持引导力度,修订出台了《太仓市商务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并举办了多次政策宣讲会。成功策划举办“江海河三鲜”旅游文化美食节系列活动,活动影响力逐年提升。商贸行业自律不断提升。
(二)存在问题
商务经济“稳增长”压力较大。当前,我市内外贸增长乏力,利用外资和服务外包有所回落,商务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增量培育、结构优化、效益提升需要加强,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路径仍需要积极探索。
商务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出口贸易仍存在自主品牌培育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隐忧,本土民营企业实力有限制约了“走出去”发展的规模与质量,我市较小的人口规模产生的消费拉动力不足以为商贸发展提供足够支撑。
现有资源要素生产率有待提高。太仓独特的港口资源、区位优势,以及综保区等载体在做大货物贸易、拓展对外合作、探索新兴产业等方面所应产生的红利尚未得到充分释放,有待进一步发掘。
体制机制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层面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自贸区、改革试验区建设方兴未艾,相较而言我市在商务经济发展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不足,有利于商务经济发展的政策、行政、人才、执法、服务等环境尚未形成。
(三)发展环境
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在分化调整中低速增长。全球经济处于金融危机之后的大转型、大变革和大调整时代,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综合实力对比将发生变化,外贸形势严峻复杂。数字贸易、文化贸易、技术贸易、专业服务等服务贸易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呈现多极化特征,区域和跨区域合作进程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孕育着新的变化,全球产业布局和竞争关系加速调整,技术进步催生新的生产和商业模式,全球价值链呈现出“微笑曲线”与“彩虹曲线”并存的“双曲线”特征。我市需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积极拓展商务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形成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
从国内环境来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需求结构、动力结构、产业结构、布局结构加速调整。“十三五”时期,中国将深入实施改革开放,着力建立新制度格局、新开放格局和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增速将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出口拉动和投资拉动作用总体减弱,消费需求拉动作用加大,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服务经济将会有较大的扩张,高科技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民生服务等新兴领域投资将进一步加速。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加快形成,在对外开放方面,着力构建“一带一路”;在国内发展格局中,着力推进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等跨区域、次区域增长极的培育。太仓必须准确把握国内经济发展新趋势,着力提升商务服务功能,增强服务周边、服务区域的能力。
从区域环境来看,我市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期,商务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随着“改革创新、以港强市、融入上海、绿色发展、民生共享”五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利于发挥产业基础、区位交通等优势条件,在长三角区域内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错位发展,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加快推进,也有利于本市承接产业转移并集聚高端要素,便于相关企业主动接受辐射,借船出海。
另一方面,我市商务经济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高端要素资源竞争日益激烈,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供给难以满足提升商务经济发展的需要。商务经济发展模式亟待向创新驱动转变,需要进一步突出发展新产品、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产业等新经济,全面提升商务经济发展水平。商务发展环境尚需进一步改善,除进一步加强口岸、市场、交通等设施的功能建设之外,还需要不断完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协调配套的商务经济发展软环境。
(一)发展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新机遇,立足于太仓商务发展的基础与条件,按照经济转型升级、“七个更”和“三高两强”总体要求,在新常态中主动作为,围绕太仓实施“改革创新、以港强市、融入上海、绿色发展、民生共享”总体战略,加快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以实施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为主抓手,培育商务经济新优势,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在内外两大需求中培育增长新动力,在内外两个市场中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商务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民生改善提升作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原则
以改革开放为先。把改革开放作为商务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开放促进改革,通过改革创新破除商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制约,构建良好的商务经济发展制度环境。把握全方位开放趋势,充分发挥区位交通、港口物流、中德合作、沿江临沪等基础条件或比较优势,全面融入、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促进基础设施,经贸投资、人文交流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快形成全面开放合作新格局。
以创新驱动为源。加快推进商务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变,以集聚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为关键,加强政策创新,挖掘政策潜力,打造商务政策高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渠道优势大力发展“平台经济”,以线上带动线下,以服务消费带动增长,以各类园区带动平台经济创新发展。
以统筹推动为要。把握扩大开放和扩大内需两大战略重点,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范围和领域,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放宽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充分把握内需市场的巨大容量和成长性,进一步增强商贸业对拉动消费、引导生产、扩大就业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作用。
以环境营造为基。形成对内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商务环境,提升载体环境、商务环境和人居环境,使营商环境成为太仓商务经济发展新的比较优势。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增强太仓商务经济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坚持人才、资本、产业、市场和城市等领域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培育与发展国际化城市要素,努力把太仓打造成为国际化城市。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太仓商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商务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消费和出口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商务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商务发展新优势加快培育,初步建成区域内重要的商务经济发展新高地。
——优化贸易结构,推动对外贸易向“优进优出”转变。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外贸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港口贸易得到较快发展,省级出口基地和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平台作用提升;服务贸易增幅显著高于同期一般贸易。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期间,努力实现利用外资保持平稳增长。五年到账外资总额突破30亿美元。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超过20家。
——突出优势产业项目引导,持续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至2020年,全市当年对外投资中方投资额达到3亿美元,十三五年均增幅达10%以上,“走出去”和“引进来”投资比1:2之内。
——提升服务外包发展能级,深入推进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建设。“十三五”期间,以服务外包为重点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离岸服务外包规模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20年,全市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达5亿美元以上,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
——现代商贸产业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十三五”期间,城乡商业布局更加合理优化,居民消费更加活跃,流通业参与长三角市场一体化功能凸显,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以上,到2020年达到400亿元以上。商贸流通业税收占地方税收总额的30%以上。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更有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进一步形成以“以港强市、融入上海、对德合作”为重点的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
(一)以港强市,主动融入“两带一路”国家战略
把港口最大资源与开放最大优势结合起来,坚持在更高起点上放大港口和开放的联动效应,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增强港口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港口、物流、产业和城镇的互动并进。
加快港口转型升级。构建以港口为枢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大型化、专业化为方向,加强港口码头泊位建设,扩大港口能力,提升港口能级,优化港口结构。加强港口公共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建设,加快进港通道、锚地等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保障系统、堆场公共停车场等港口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疏港铁路建设,优化集疏运公路网衔接水平,着力打通内河疏港通道,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完善港口与铁路、公路、内河水运等枢纽衔接机制,全面建成辐射中西部、对接海内外的江海联运综合枢纽,着力推动“集装箱干线港”建设。
完善港航物流体系。以密集近洋航线、内贸干线、五定“太仓快航”为特色,以长江支线、运河支线为支撑,不断优化太仓集装箱运输航线航班网络体系。大力推进国际陆海联运物流发展,完善台湾-太仓港-“苏满欧”海铁联运新模式,积极发展日本和韩国-太仓港-“苏满欧”海铁联运新业务。健全港航物流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着力发展保税物流、冷链物流、智慧物流等新型物流模式,大力提升航运交易、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船舶综合服务等能力。把太仓港国际商贸物流园作为重点打造的综合型物流产业园区,着力把国际物流产业发展成为太仓的支柱产业和区域竞争中的强势产业。
推动港城互动发展。大幅提升太仓港配置国际国内资源要素的能力,形成更具影响力的区域内重要的港口经济区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经贸合作交流中心、港航物流服务中心。按照现代田园城市理念,加快园区开发向城区开发转型升级,统筹推进港城、港产融合和城乡一体发展,全面打造“产业新城、物贸新城、生态新城”,促进港城和整个城市高水平均衡发展和整体资源要素的高效利用。
积极融入“两带一路”。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港口装备制造、能源资源、海洋经济等领域的经贸合作,放大大宗商品交易和跨境电子商务的带动效应,进一步健全投资贸易便利化体制机制,形成经贸合作交流新优势。促进与长江中上游和中西部地区合作交流,积极协同建设联运服务中心,不断提高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水平,构建“船港货”联盟,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打造长江经济带走向世界的快速战略通道。
(二)融入上海,汇聚商务发展新动能
深入实施“融入上海战略”,加快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和集聚高级要素,加快复制推广上海的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与上海的规划、产业、公共事业、交通设施、功能载体等的协同和对接,加快把太仓建设成为江苏接轨上海的桥头堡。
强化板块对接。深入对接上海港,重点在通关、物流等领域开展货物进出港通关合作,提升货物进出太仓港的便捷度,进一步提升港务与通关合作水平。主动对接中国(上海)自贸区,推进与自贸区的功能联动、业务联动、管理联动,加强与上海外高桥(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努力建设中国(上海)自贸区复制推广的先行区。积极对接大虹桥商务区,主动参与大虹桥商务区的商贸、会展活动,引导各类企业来太仓开展国际国内贸易、物流配送等业务。整合太仓旅游资源,加快对接上海迪斯尼国际旅游度假区,推动上海旅游休闲后花园建设。
深化产业对接。引导高新区、太仓港等各功能板块依托各自产业基础,积极承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建设上海企业的生产制造、产业配套、成果转化的后源基地。加强与嘉定区、上海汽车行业协会、上海汽车城的合作,融入上海汽车产业,配套发展汽配产业。对接上海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后台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承接动漫游戏、现代传媒、文化创意、数字服务等新兴业态,加快形成服务业发展新亮点。加强太仓商旅文融合的整体形象塑造,加大面向上海的自驾游、自助游、休闲游客源市场营销,拓展旅客市场,把太仓打造成为上海市民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拓展科技对接。依托太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教新城和各类高新技术孵化器,主动对接上海科技园、高校、院所,大力引进上海等地的大院名校,积极吸纳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联合实施高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把太仓建设成为上海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鼓励企业与上海高校、院所、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创新联盟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以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共建实体等形式,共同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推进人才引进。建立健全项目制、候鸟制、兼职制、组合式等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增强对上海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创新人才招聘机制,在上海人才市场设立窗口,定期在上海举办人才招聘会,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和高技能人才来太就业。积极利用上海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推动两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交流,促进我市干部人才培养;定期选派中青年干部到上海自贸区及上海市辖区业务部门挂职锻炼等。营造良好留才环境,提升外引人才的归属感。
加强交通设施、公共事业领域对接。发挥沪通铁路的交通对接功能,加快启动轨道交通建设,加强公路接轨,以发展区域公共客运为重点,构建对接上海公共交通体系,推动交通卡等公共交通服务一体化。在医疗、教育、养老、社会保障等领域加快实现全面对接,积极引入上海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尽快实现社会保障体系互通互联。开展沿沪接壤地区环保合作,对接嘉定区、宝山区,建立沪太生态文明共建机制。
(三)深化对德合作,打造“中德合作”标杆典范
充分发挥“两园、两办、两中心和一馆”七大对德合作平台作用,巩固对德合作成果,积极开展全方位、有深度、有高度的对德合作,努力使太仓对德合作成为中德两国深化合作的新典范。 “十三五”期间,力争新增德资注册资金20亿美元,德资企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积极打造“中德(太仓)产业合作示范区”。
深化产业合作。加大对德招商引资力度,招大引强和集聚中小企业双轮驱动,坚持以高端制造业为引领,一二三次产业全面和齐头并进。深耕精密机械制造、汽车零配件制造两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拓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保等新兴产业。引进培育德资金融保险、管理咨询、商贸旅游、服务外包、创意设计、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业,鼓励德资企业把地区总部和研发、物流、结算等功能性机构设在太仓。探索现代农业合作新领域,大力引进德国先进农业设备与技术。加密中德双向经贸合作交流,以苏州跨境电商试验区为契机,探索建立德国商品(太仓)展销中心和两国贸易的集散中心。鼓励中德两国企业相互之间兼并、收购等方式实现投资合作。进一步拓展太仓德国办事处的职能,为本地企业赴德开展经贸合作提供便利。
拓展科技合作。引导在太德资企业开展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等工作,努力建立国内领先的以自动化、智能化、精细化生产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更加注重综合利用德企搭载的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先进管理与国际营销网络,带动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形成德资企业与本地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的新态势。构建海外技术转移平台和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德国中心、史太白中心和中德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功能作用,加快推动中德创新中心落地,力争引进弗朗霍夫研究所等高端研究机构,搭建中德两国之间高新技术交流的桥梁,推动地方企业实现产业升级。构筑“企业+大学+政府”的多边合作体系,新建一个有影响力的合作研发基地与技术转让交流平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充分发挥德国研发机构技术和人才的“溢出效应”。
强化人力资源支撑。建立并完善相关人才的培养、引进、留驻、使用体系,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人才政策,增强优质人才教育与供给机制对德企的吸引力。拓展引才渠道,完善留才政策;探索多层次的中德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机制,加强与德国工商大会和舍弗勒等重点机构、企业、院校的合作,继续推进德国“双元制”高技能人才培育模式的太仓本土化实践,强化市级层面的中德培训中心建设。探索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与同济、东南等国内著名院校及德国相关应用型大学在本科人才培养上的合作,力争早日成功创办“中德太仓双元制大学”。组织本地民企管理层赴德国学习考察,接受德国质量文化和企业管理理念学习。
营造彰显德国特色的氛围环境。围绕德式风情与江南水乡风貌有机结合,优化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片区规划建设,重点打造一条特色商业街、一条交通示范路、一个特色风情商贸区,努力建成商旅文体融合发展的对德合作的标志性区域。紧扣“现代田园城、美丽金太仓”定位,在城市规划、市政交通、城市治理、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建设等方面,融入更多德国元素。加快推进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德国留学生创业园等对德合作载体建设,强化德国工商大会太仓办事处、太仓驻德办事处功能建设。
扩大文化交流。与巴符州、北威州及德国其它地区建立一批友好城市。推进健雄学院和太仓中专与德方相关院校开展务实有效的国际交流。广泛开展友好学校交流和大中小学生对德修学交流。鼓励太仓籍学生赴德留学。鼓励设立德语和德国文化培训机构。积极开展与上海德国学校合作设立分部,逐步探索设立德国中小学、幼儿园。继续办好“太仓日”、德国啤酒节等活动;积极开辟中德家庭互访交流、江南丝竹走进德国、太仓图片艺术展、“现代田园城、美丽金太仓”主题宣传等新的文化交流形式。加强中德文化、体育、医疗、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
全方位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探索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新路径,使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率先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一)培育竞争优势,促进外贸平稳发展
主动适应国际环境变化和国内发展新要求,积极推进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加快服务贸易发展,提升出口基地能级,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外贸发展水平。
打造大宗现货交易平台。发挥功能政策优势,运作好太仓港综合保税区,积极争取自贸试验区落户。完善“木材进口交易中心”、“渤商所太仓中心”、“太仓广保交易中心”、“太仓港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等交易平台建设,做大“大宝赢”化工商品交易服务平台等新型载体,积极推动进口肉类指定口岸的筹建工作,着力构建“前店后库”式原材料、生产资料现货交易市场,推动实现电子化交易方式。鼓励服务创新,打造集贸易中介、贸易融资和供应链管理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运用平台积累的大数据,提供指数发布、信用评级等增值服务。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鼓励高附加值服务出口,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形成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局面。拓展服务贸易新领域,在稳定物流、劳务等传统服务贸易的基础上,培育和扩大科技研发、融资租赁等新兴领域服务贸易。推动服务贸易便利化,促进市场准入、海关监管和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积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新的服务贸易发展模式,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服务贸易模式创新。
着力提升出口基地能级。推进省级自行车、童车、生物医药等出口基地各项服务功能建设,促进对外合作与交流,帮助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再培育若干个特色出口基地和出口企业群体,通过政策支持,扩大基地出口,使其尽快成为我市贸易出口的新增长点。着力构建和完善各出口基地的展览展示、检验检测、境外销售、信息咨询、保税仓储和金融服务等功能,推进货物贸易全过程便利化。
努力促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鼓励一般贸易生产企业扩大“三高”(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出口,对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成长性一般贸易生产企业给予重点支持。促进加工贸易向研发设计、物流分拨和结算中心等产业链高端延伸。推动外贸商品结构调整,提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技术含量,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等进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引导外贸市场结构优化,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兴市场开拓力度,深化与亚太周边国家贸易合作,巩固与欧美发达国家贸易联系,逐步提高新兴市场在太仓外贸中的比重。
(二)优化外资结构,放大外资溢出效应
大力招引特色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进一步优化结构、丰富方式、拓宽渠道、提高质量,更好地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以打造面向国际的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为导向,实施龙头项目带动战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引导外资投向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特色新兴产业,持续推动特色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外资在推进产业升级方面的作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外资投向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服务外包、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商贸、休闲旅游、健康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鼓励国际先进技术和资本参与太仓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重点领域改革。积极争取设立江苏自贸区太仓分区,省市县(市)联动,在利用外资方面积极探索拓宽领域、完善机制,把太仓吸引外资水平推向新高度。积极申请试点设立中外合作经营性教育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试点放宽外商投资在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现代商贸和文化创意等领域的限制。引导外资企业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进一步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华组建科研中心,探索打通不同属性,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加强人才、技术、信息和服务等方面的多向流动,打造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创新生态圈。
加强招商引智工作。重点引进一批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技术攻关型的海内外人才,着力引进一批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高端服务业人才,构建“项目-人才-基地”三位一体、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引智新模式,形成以项目引人才、以人才促项目、以基地聚人才的良性互动引智机制。促进科学招商选资,加快实现招商引资由注重招商总量向注重引进项目的税源和整体经济贡献率转变,由增量资源招商向存量资源招商转变。强化招商项目管理,按照城市产业规划设立项目标准、投资强度标准和项目布局标准,严格把握项目准入关口,提高外资对太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鼓励外资以参股、融资租赁、承包、协作、供销等方式与在太企业展开合作,努力吸引一批上下游配套型企业与优质增资项目落户。借力专业机构促进“以商招商”,与国际商贸组织合作开展招商服务;与国内外各大金融机构、使领馆、专业服务机构等形成稳定合作关系拓展招商渠道;与资深产业园区、开发区运营商合作,对接其招商资源。进一步拓展招商范围,大力实施“拓展欧美”招商策略,扩大目标区域范围;进一步实施“沪太同城”战略,对接上海产业转移。深化发展外资总部经济,拓宽外资总部招商类型,促进包括设计、物流、金融、维修、结算、贸易、营运、管理等功能性总部集聚。
提升企业服务水平。通过更加周到和精细化的服务,更便捷的交流沟通机制,全力做好企业服务这一重要的投资软环境要素建设。进一步提高快速审批项目限额、扩大快速审批事项的范围;强化项目服务,项目落地后直接参与项目的立项、注册、环评、报批、办证等全过程服务工作;利用行业协会、党组织、民间组织等平台对企业日常经营提供跟踪服务,打造太仓企业服务品牌。建立企业和投资项目评价机制,对存量外资企业和项目进行详细分析,实施分类指导和精准服务。
(三)扩大对外投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重点推动有实力的本土企业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与合作,以“走出去”带动“销出去”和“引进来”,进一步推动太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着力推动国际产能合作。鼓励具有产业优势的本地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建立全球生产经营体系,掌控海外营销渠道,实现由跨国经营向全球公司、从参与国际低端竞争向参与国际高端竞争的战略转变。重点支持纺织、轻工、汽配等生产能力较大的行业或企业在境外建立加工基地、营销服务网络和研发机构,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知名品牌和核心知名企业和核心竞争力的、主业突出、带动作用明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知名企业和太仓本土跨国公司。
大力发展境外工程承包。在装备制造、化工、轻纺等行业,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承包企业。支持企业利用自身产业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融资优势,参与国际工程招投标、境外工程分包,提高境外承包工程的上下游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发展设计、咨询等业务,支持企业承揽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工程项目,发挥对太仓经济转型升级积极作用。
完善对外投资平台建设。加强对外投资促进平台建设,为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创造有利条件。支持企业在中东、南美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加快带动优势企业“走出去”。完善园区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体系,逐步形成“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发展模式。搭建和利用好企业境外投资信息服务平台,汇集企业境外投资意向信息、驻在国(地区)投资项目招商信息、投资中介机构信息、境外投资商务人才信息等,构筑“走出去”投资信息服务体系,为企业“走出去”做好服务。
健全“走出去”公共服务。完善企业“走出去”行政管理和服务,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市商务发展各类政策资金,扶持“走出去”企业做大做强。开展外经项目跟踪服务、重点联系制度,促进“走出去”工作和谐发展。开展多层次的国际经贸交流,形成与国际官方、半官方经贸合作组织或机构之间良好的交流沟通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太仓对外经贸合作。
(四)提升发展水平,做强服务外包优势
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进入以科技为核心驱动力,以平台化、社会化、智能化、高增值为新特征的3.0发展阶段。“十三五”期间,太仓要巩固发展生物医药、工业设计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端服务外包产业,突破发展科技研发等新兴领域和众包、共享等新兴业态,增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力。
提升服务外包发展能级。做优做强生物医药、工业设计和科技研发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端服务外包产业。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向包括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药物基因组学、药物安全性评价、商业咨询、产品注册、市场推广等在内的全产业链的诸多领域拓展。促进工业设计外包服务向平台化方向发展,吸引大型企业集团来太设立工业设计中心,引导工业设计产业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产业长三角地区的服务能力。充分挖掘和促进我市研发服务外包业务,引进各类垂直研发产业链中的创新项目,服务城市产业经济转型提升发展。
促进外包服务创新发展。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加强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探索推动“众包”服务发展,着力培育和引入众包模式平台类企业,线上线下互动搭建良好的“众包”服务生态体系。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集成服务水平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龙头企业。支持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服务外包企业。鼓励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一体化格局,购买非核心业务的专业服务。引导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配置,实现优势互补。政府部门要不断拓宽购买服务领域,将可外包业务委托给专业服务企业。
打造太仓服务外包品牌。进一步加强城市营销,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打响“太仓外包”的产业品牌,吸引国际、国内著名企业来太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着力培育一批服务外包领军企业,鼓励和扶持服务外包企业做强品牌。重点招引国内外知名发包企业,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导入共享服务中心、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供应链管理外包等产业带动力强的龙头项目,提升行业聚集度。加大服务外包宣传和招商力度,优化各项服务工作,突出太仓服务外包专业性、高端性和国际性,将太仓打造为具有国际化专业化水平的服务外包产业高地。
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完善商贸业空间布局,推动太仓商贸业的业态能级、营商环境的整体提升。以扩大内需为导向,促进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型商贸业态,创新商贸发展模式,促进商旅文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全面发展,加快培育商务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完善商贸空间布局
完善零售商业等级体系。围绕我市“一市双城三片区”城市空间布局,构建和完善太仓商贸业发展总体格局。聚焦重点商圈商贸发展。以南洋广场、华联、新世界中心商圈为节点,在城区范围内建立东部以万达广场、南部以海运堤特色商业街、西部以月星家居城、北部以森茂汽车城为主,着力引导重点商业区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购物中心、大型百货、专业店等业态,进一步丰富餐饮、娱乐和生活服务等业态,增加各类型业态的体验性、服务性和主题性,融合发展商贸、商务和文化休闲等现代服务业,打造综合性城市商贸核心板块。围绕“美丽新港城、魅力国开区”发展目标,加快完善和构建港城商贸服务功能,加速产城融合发展,促进高品位、宜居宜业的幸福新港城建设。结合沪通铁路和太仓站、太仓南站的开发建设,在站点区域系统化、整体性和规模化地开发商业中心,科学调整城市商业空间布局和整体提升商业发展水平。加大社区商业发展力度,按照“邻里中心”发展模式新建或逐步改造提升传统社区商业。着力构建浏河组团、沙溪组团、璜泾组团城市商业副中心职能,提升大型超市、大型商场等发展水平,丰富和提升餐饮、休闲、娱乐业态发展。促进社区便民消费,推进大众化餐饮、理发、沐浴、洗染、汽车维修和废旧物资回收等安居便民型服务发展。推动社区实体商业与互联网融合,打通店内服务到上门服务的线上线下通道。
发展城市智慧商圈。推动南洋广场等商圈形态改造,打造规模结构、业态组合、功能配套、环境空间、交通导流等各元素协调配置的生态商圈,强化商旅文体的联动发展。选择南洋广场、万达广场、海运堤等重点商圈,扩大商圈无线网络覆盖,引入智能交通引导、移动支付体系、商圈VIP移动服务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型商业街区。
(二)加快商贸转型升级
推动商贸业态创新。继续引入中高端购物中心,引导购物中心差异化主题定位,增加体验型、服务型业态;引导传统百货店从“二房东”的租赁模式向联营、自营、自有品牌混合发展的模式转变,鼓励发展主题型自主经营百货。引导百货店、购物中心完善业态布局,丰富餐饮、教育、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探索发展品牌集成店、主题概念店等体验式新型业态,引导品牌专卖店营造艺术性、生态性环境,增强与顾客互动,增加服务附加值;引导便利店增加服务内容、拓展服务品类,发挥共同配送终端网点功能。
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探索发展工厂店新型业态,推进工厂店由单店向群店、由分散设点向集聚布局转变,打造集旅游、购物、展示、休闲、娱乐为一体,辐射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名品扫货基地”。扩大发展演艺、游戏、影视等文化消费;推广发展竞技体育、运动休闲和健身俱乐部等业态,推动发展体育消费。倡导全民健身,加强旅游产品开发与活动组织,完善旅游休闲公共服务,提升发展旅游休闲消费。大力发展养老健康家政消费,发展健康管理、家政服务、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和老年旅游等服务。
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顺应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内商贸产业升级,实施出口与内销并举、进口与内销联动方针,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依托工厂店发展基础,考虑建设集内外贸商品展示、推介、批发、零售、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商贸中心或专业商品市场。鼓励外贸企业与内贸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或相互参股,共享销售和采购网络,拓宽国内市场。探索保税区加工贸易企业先行内销保税进口料件或成品,再集中办理内销申报征税手续,解决区内货物内外销税负不一问题。扩大进出口贸易经营权和一般纳税人资格适用范围。探索企业在保税区内开展保税展示交易业务。支持保税区内建立大宗资源能源商品交易平台,提升对大宗商品国际定价的影响力。
促进商旅文体融合发展。引导海运堤等大型商贸载体向文化创意型主题商贸中心转型,引入知名文化商业连锁品牌以及文化创意相关用品旗舰店、概念店等业态,支持本土时尚创意力量集合发展。办好啤酒节、艺术节、海鲜美食节等交流活动,强化节庆演艺活动对商贸的促进作用。充分利用长江口旅游度假区、沙溪古镇等旅游资源,推进商贸与旅游、文体等的融合发展。
引导商贸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不断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和竞争力,提升商贸业能级。加强商贸品牌建设,通过品牌的自主化、集聚化和高端化来提升商贸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扩大“太仓品牌”的市场影响力。鼓励企业通过模式创新,通过连锁经营、兼并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结合太仓实际,鼓励本地百货、贸易、专业店等企业作大做强,促进企业在本地商圈中的地位。
(三)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以跨境电商、农村电商作为主攻方向,促进传统企业电商化转型,巩固壮大B2C市场,大力发展B2B市场。
突破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重点依托太仓港,把做大做强跨境出口作为主攻方向,在我市服装、化工、机电等传统外贸产业上寻求突破。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在重点国家和地区的节点城市建设海外仓储和展示中心等,引导企业以B2B2C模式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进一步提升通关效率,降低监管成本。积极利用太仓港对日、韩、台、东南亚航线以及对接上海港的优势,开展网上直购进口和网购保税进口,打造日韩进口商品集散中心。加快推进跨境电商综合性服务“4+1”(4平台+1仓)建设、网贸会、欧咖及跨境电商配套服务产业园落地。强化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的带动效应,形成区域性产业集聚;利用苏州获批跨境电商试点城市机遇,在跨境电商产业方向、政策支撑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
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充分发挥现有市场资源和第三方平台作用,培育多元化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鼓励电商、物流、商贸、金融、供销、邮政、快递等各类社会资源加强合作,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扩大电子商务在农业农村的应用,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和推广,促进本市农副产品的品牌化全平台营销。改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提高农村物流配送能力,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结合“特色小镇”建设,重点围绕各镇区特色农产品打造农村电商方阵,主打休闲旅游和采摘体验,积极培育各主流平台“太仓地方馆”和“仓海桑田”等农业旅游项目,推进“智慧村庄”建设。
促进传统企业转型O2O模式。全面普及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鼓励生产型企业围绕业务流程再造、管理信息系统、产品推广营销等环节加快信息化、电商化改造;鼓励中小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垂直电商平台和发展网络品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发展集研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流通为一体的全流程电子商务,创新网络销售模式,逐步发展“以销定产”、“个性化定制”等经营方式。支持生产制造企业开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维(3D)设计及打印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实现与客户电子商务系统对接。引导传统零售企业主动拥抱互联网,发挥实体店网点和物流的优势,发展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线下体验、线上下单、在线支付等融合发展模式。
推进电子商务技术和模式创新。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探索分享经济、协同经济、易货交易、网络定制等新模式,指导支持各类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和创业大赛。加强电子商务领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交易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开展电子商务平台升级、网络交易保障服务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示范工程。鼓励线上线下互动促进消费和商贸流通创新发展,实现有形市场与虚拟市场、传统贸易与电子商务的无缝链接。
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生态环境。在管理机制、产业园区、物流配送和人才供给等方面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推动健雄学院、太仓中专、京东商学院等培训体系建设;做好华东电商产业园、E电园、电商物流配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大学科技园创建省级电商示范产业园。积极引进第三方服务商帮助企业整合供应链、融合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争取各级电商示范点和企业,争创电子商务示范县,策划系列活动扩大地产品牌的知名度。
创新商务工作方式、加强运行监测预警、加大财政支持、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强化高端人才引进,为商务经济的新一轮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提供机制、服务、政策和人才保障。
(一)创新商务工作方式
建立健全符合特色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和国际惯例的贸易与投资便利化体系。以“便利化”为中心,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对外贸易和“走出去”管理体系,加快实现政府管理模式从“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健全行政监督管理机制。
积极探索政策创新,探索设立“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打造太仓市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和企业在政府采购、供应链、品牌管理、规划设计、顾客服务和宣传推广等环节制定规范与标准,全面提升全市商贸业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加强运行监测预警
加快完善更加突出质量与效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综合贡献度的科学评价与激励体系。研究开展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监控,探索批零比例调整,使社零数据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我市商贸发展现状和运行态势。
加强商务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加快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研究探索对外工程、服务外包、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等领域的统计工作,有效监测、预警各领域发展,各好地支持政府决策和进一步引导相关领域发展。
完善中央、地方、协会、企业“四体联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不断提高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健全境外投资、境外承包工程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机制,为企业“走出去”发展保驾护航。加强与进出口银行战略合作,运用多种金融工具防范商务型经济的各类风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由市里统一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推动商务发展相关的招商引资、外贸外经、对外投资、外包服务、品牌引进、各类专项规划和标准制定、宣传推广等方面。强化政府部门服务,扩大信息透明度,协助商务企业申请市相关专项资金和优惠政策。扩大资金来源,积极申请国家、江苏省、苏州市及相应商务主管部门设立的商务发展专项扶持资金。
完善和创新产业扶持方式,探索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加大对企业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品牌打造、“走出去”等方面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建设法制营商环境
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技术手段与管理手段并重,有序开展单用途卡监管、食品安全追溯等工作。加快推动电子口岸建设,通过属地管理、前置服务、后续核查等方式简化口岸现场通关环节,将非必要的执法作业前推后移。主动对接“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精神,研究推进某些商贸领域的综合执法。
强化商务部门的自身诚信意识建设,以“诚信服务、公正执法、严格治理”为目标,着力培养“诚信守法、讲求信用”的工作作风,改善政府的服务态度。建立商务企业诚信档案,加强与市场监管、税务、海关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商务企业存在的侵犯知识产权、欺骗性交易、偷逃漏税、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违法违纪问题,并予以登记备案。对守法经营,诚信良好的商务企业加大扶持力度,给予出口货物快速通道、无纸报关和提前报关、少检免测等优惠措施。
(五)强化高端人才引进
创新人事管理工作,设立重点产业高级人才管理和服务中心,负责掌握了解区域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牵头落实重点产业人才规划、引进、储备、开发和宣传等工作。
促进国内人才引进,设立上海人才工作站,参与长三角人才协作,打破人才市场地区壁垒,推进人才信息资源的共享。实施“大项目引才工程”,实现从零星人才引进到技术团队引进转变。探索柔性引才机制,通过兼职、短期聘用、技术和项目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结成产学研联合体。
建国际化人才梯队。在海外人才聚集的国家或地区建立海外人才工作处,开展海外招聘专场或组织海外人才到国内推介创新创业项目,并为外籍人才来太仓就业提供便利。